预警系统、智能手机,颠覆了人们的地震“体验”
震后的信息发布和预警系统的建立,包括救援力量的迅速行动,是汶川地震10年来,中国社会反应系统进步的一个缩影。
6月17日晚,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.0级地震。据成都日报,当地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本次地震,其中给宜宾市提前10秒预警,成都提前61秒预警。 澎湃视频
作者 |朱昌俊
经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: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(北纬28.34度,东经104.90度)发生6.0级地震,震源深度16千米。
据应急管理部消息,截至18日8时30分,地震已造成12人死亡,125人受伤。目前地震救援工作正在紧张进行,同时还伴随着余震。期待伤亡数字能够小些更小些。
这是今年以来,四川境内首起6.0级以上的地震。事发时将近晚上11点,可能是多数人睡前刷手机的时间。
当时我坐在成都25楼的书房电脑桌前。先是感觉整栋楼有明显晃动,随后看到吊灯在摇晃。这是个人在成都生活近6年时间里,震感最明显的一次地震。事后也有人说,比5.12时的震感还强烈。6级地震的震级不算太高,但也不算低了。
6月17日,在长宁县城,震后人们来到安全地带。新华社 图
与2008年的汶川地震相比,智能手机的出现,彻底颠覆了人们的地震“体验”。
和我一样,昨晚很多人的经历可能是这样的:感受到震感,随后朋友圈出现“共鸣”,收到新闻APP的推送,紧接着就是各种来自现场的图片、短视频,还包括各种未经证实的说法、图片、视频。当然,也少不了段子。
不过,仅与2017年的九寨沟地震相比,还是有些新情况出现。虽然距离震中200多公里,但由于震感比较明显,成都也有部分市民跑到了楼下,我所在的小区,就有少数业主下楼。而从更靠近震中的地方传来的视频、图片显示,有些居民裹着棉被跑到了楼下,还未来得及穿好衣服。
昨晚事故中传播得最广的一个故事是,成都部分小区都收到了地震预警警报。最早的预警,甚至差不多提前了60秒。另外,一些电视台也发布了同样的预警信息。
当然,在地震消息迅速扩散的同时,围绕地震的信息发布、应急救援也在同步开启。地震发生数分钟后,本地媒体就开始了滚动直播,媒体记者也赶赴现场。新闻报道显示,差不多半小时内,专业救援力量就到达了震中。交通方面的信息,也以最快的速度得到通报。
另外,人们都在关心地震,但已经极少看到有私家车辆开往灾区,这实际上也是为救援让出生命通道。
总有人说,四川人对地震有一种“无可救药”的乐观,但从我的观察来看,即便是地震的级别更小,造成的伤亡要小得多,绝大多数人也在新一天照常生活,但朋友圈里不少人都在转发灾区的信息,并为受灾的人们祈祷,对地震的关注,对生命的尊重,其实是在提升的。
震后的信息发布和预警系统的建立,包括救援力量的迅速行动,可以看作是汶川地震10年来,中国社会反应系统进步的一个缩影。
当然,也有人提出,像这次有预警信号,但是最初多数居民是不知情的,这实际上削弱了它的真正预警作用。在这方面,还需要更多的预警训练——从居民的应对,到相关物资的准备,预警信号系统也应该考虑有更多的推广。
救援工作仍在全力进行。地震后,震中双河镇梅硐镇瓢泼大雨,增加了救援难度;未来几天震区仍将有雨水天气,这给地震救援和避灾的人们的生活都将带来更多考验。希望救援的速度快点更快点,希望受灾的人们都能够得到妥善安置,祈祷宜宾平安。
※ 编辑|李勤余
※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来源
【推荐阅读】
有深度、有态度、有温度的新闻评论,尽在↓